当前位置:首页>工作动态

戎装虽卸,军魂如钢--投身乡村振兴新战场“兵支书”

来源:  发布时间:2025-10-20  分享到:

“张书记,西头老王家的水管堵的问题正在解决了!”张书记,天冷了,村里的过冬煤补已经全部发放下去!在乌海市海勃湾区中河 源社区的街巷间,这样的呼唤时常响起,暖意伴着乡音,萦绕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。

 戎装虽卸,军魂如钢。2022年,张雪峰转业至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办事处,开启人生崭新篇章。2024年4月,他当选为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,自此扎根基层、俯身为民,成为引领社区发展的“排头兵”。从铁血军营到社区街巷,从保家卫国到服务民生,他始终以军人本色在基层治理的“第二战场”续写忠诚担当,把训练场的拼劲、韧劲搬到为民服务一线,用一件件暖心事、实干事,让“人民满意”四个字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。这位“兵支书”正以“退伍不褪色”的奋斗姿态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,书写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责任与答卷。

一、暖心事:提前谋划“暖心煤补“,寒冬未临暖意先至

寒露刚过,气温尚未显著下降,张雪峰的办公桌上已摊开了密密麻麻的居民信息表。“取暖是冬天的头等民生大事,煤补发放绝不能等、不能拖,得让乡亲们提前揣着暖意迎寒冬!”他第一时间牵头成立由社区“两委”成员、网格员组成的“煤补保障工作组”,通过社区微信群、楼栋公告栏、入户走访等多渠道发布补贴通知,确保政策家喻户晓。

为让补贴精准落地,张雪峰逐字研读乌海市农区取暖用煤保障方案,结合社区实际细化执行标准:明确补贴对象为“本辖区户籍且常住半年以上的农区居民”,严格排除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,通过与户籍部门、民政系统数据比对,杜绝“户籍与居住地重复申领”“不符合条件冒领”等情况;确定按“每户2吨、折合1400元现金”的标准发放,让群众直观知晓补贴额度。

在信息收集阶段,针对部分年老体弱、行动不便的居民,他带领工作人员上门协助填写资料、核对信息;审核环节,实行“网格员初审、社区两委复核、街道办终审”三级审核机制,确保人员信息准确无误。公示阶段,不仅在社区公示栏张贴发放名单及补贴标准,还同步在居民群发布电子版公示,预留7天公示期,专人负责收集群众疑问并及时回应。最终,社区120余户符合条件的居民全部按时足额领到煤补,无一户遗漏、无一起争议,真正让党的温暖精准送达群众手中。

二、暖心事:攻坚供水改造难题,让"放心水"流进群众心坎

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是改善社区居民用水条件的民生工程,但管道铺设需开挖部分居民宅基地及菜地,施工初期引发不少矛盾。“水管铺好了是方便,但我这半亩菜地刚种上油菜,挖了可就白忙活了!”村民王大爷看着施工队的挖掘机,急得直跺脚;还有部分居民担心新管道质量,念叨着“以前的井水虽说不方便,但用着放心,新水管要是冬天冻裂了可咋整”。

面对质疑,张雪峰没有急于推进施工,而是立刻组织召开“居民议事会”,邀请施工队技术员、居民代表、网格员共同参会。“在部队攻坚,得先摸清地形;解决民生问题,得先找准群众的'心结'。”会上,他先认真倾听居民诉求,再让技术员现场讲解新管道的材质优势——采用耐高温、抗低温的PE材质,能有效避免冬季冻裂,同时详细说明供水工程的长远效益:统一供水后水质更有保障,水压稳定,彻底解决以往井水供水不足、水质不均的问题。

针对菜地受损的居民,他与施工队协商制定补偿方案,按菜地实际种植作物的市场价值给予一次性补偿,并承诺施工结束后及时平整土地、帮助居民恢复耕种。会后,他带着工作人员和技术员逐户走访有疑虑的居民,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管道铺设情况,耐心解答各类问题。在他的协调推动下,居民们逐渐放下顾虑,供水工程顺利推进。如今,社区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安全稳定的自来水,居民们拧开水龙头,看着清澈的水流,纷纷说:“张书记把我们的顾虑都解决了,这水喝着甜、心里更暖!”

三、兵支书的“作战图”:从“问题清单”到“幸福清单

在张雪峰的办公桌上,放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——“低保户李大妈家窗户漏风”“养殖户老张家农产品销路窄”“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施老旧”……每一条问题后面都标注着解决进度,已完成的用红笔打勾,未完成的用星号标注,俨然一份基层治理的“作战图”。

“解决民生实事是底线,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才是目标。”他把军人的“战略思维”运用到社区发展中,针对不同问题精准施策。针对低保户、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,他组织开展“结对帮扶”活动,协调社区党员干部与困难家庭结对,定期上门走访,帮助解决生活照料、物资保障等问题。去年冬天,得知低保户李大妈家窗户密封不严、寒风直灌,他立刻联系维修人员上门更换密封条、安装防风窗帘,让老人温暖过冬。

针对农户农产品销路窄的问题,他化身“推销员”,利用自己的社交资源对接市区商超、餐饮企业,搭建“社区农产品直供平台”,同时组织网格员在居民群、朋友圈宣传推广,帮助养殖户老张等农户销售鸡蛋、蔬菜等农产品近千斤,为农户增收万余元。此外,他还牵头对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进行升级改造,协调资金添置健身器材、棋牌桌椅、图书报刊,让老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
从解决“小事"到谋划“大事”,张雪峰始终把居民的”烦心事当成自己的“心头事”,他的笔记本上,“问题清单”越来越短,“幸福清单”越来越长。

    四、初心在沃野,军魂照乡村

从军营训练场到社区田埂街巷,从一身橄榄绿到沾满“泥土黄”,张雪峰用“暖心煤补”的温度、“放心水”的清澈,用一件件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,诠释着军人的初心与担当。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,他不是孤军奋战——在乌海大地上,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“兵支书”,他们带着军人的坚毅与忠诚,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,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温暖民心。

有人问张雪峰:“每天处理这么多琐碎的事,累不累?”他指着胸前的党徽,坚定地说:“军旅生涯教会我两个'满意',自己满意是本分,让人民满意才是真本事。只要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,再累也值得!”

未来,张雪峰将继续以军魂为指引,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,用更多实招、硬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,让中河源社区的居民过上更有品质、更有幸福感的生活。